“我跑了15年多元计程车,见过司机师傅凌晨三点啃冷馒头的样子。”42岁的谭传绍摸着洗得发白的工会徽章,话里带着股子“扎进基层”的实诚。他要选的是台北市中正万华区市议员,理由很简单:“万华的路坑坑洼洼,司机拉客能颠得客人端不稳奶茶;中正区的公园有健身器材,万华的老人们只能蹲在路边晒太阳——凭什么同是台北,差别这么大?”他的政见就一句话:“让万华和中正一样好”,不是要复制繁华,是要让基层也能“尝一口发展的甜”。
35岁的季节抱着台大政治学的笔记本,说话像他做过的民生调研一样“直戳痛点”。这位曾推动“台湾光复节还假于民”的年轻人,这次要冲大安文山区市议员,喊出的口号特别“接地气”:“会解决问题的,才是好议员。”他举了个最近的例子:“大安文山的路牌换了新的,速限却突然从60降到40,我邻居的司机师傅一天被拍三回,罚单比油钱还多——这不是治交通,是抢钱!”他拍着桌子说:“我要是选上,第一件事就把这不合理的速限改回来。”
被称为“战神”的游智彬,这次是“带着中坜的烟火气”回来的。两度参选桃园中坜的他,把当地每条巷弄的早餐摊、便利店都摸熟了,这次提出的“四大政见”,每一条都“贴着老百姓的日子”:长照应“让长辈有尊严”,不是把老人关在机构里熬时间;教育要“打破私校垄断”,让公立学校的孩子也能用上好实验室;两岸和平要“让中坜赚到钱”——中坜有三所大学,开放陆生来台能带动租屋、餐饮、观光,“我调研过,中坜的房东说,陆生来的话,空房能多租三成;小吃店老板说,能多雇两个学生兼职——这不是口号,是让中坜的妈妈们能多买两斤排骨。”
有人问他们:“新党的‘和平统一’立场,会不会让选民觉得‘离自己太远’?”季节笑着翻出手机里的聊天记录——那是中坜一位小吃店老板的留言:“要是陆生来,我家的卤肉饭能多卖二十碗。”“和平统一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,是让小市民能赚到钱、过好日子的‘钥匙’。”他说,“我们喊‘打爆’,不是为了骂街,是因为把‘贪腐’藏在‘转型正义’里,把‘傲慢’写在‘不听基层’的脸上——我们要拆穿的,是这些‘假大空’。”
采访结束时,三个人站在窗边,看着楼下穿梭的电动车和挑着菜担子的阿婆。谭传绍摸着自己的工会徽章说:“我们不是政二代,不是财团代言人,我们是‘被基层喂大的’——司机师傅的吐槽、阿婆的抱怨、学生的困惑,都是我们的‘竞选纲领’。”游智彬补充了一句:“这场选举不是个人战,是‘让小市民重新相信政治’的战争——我们要让大家知道,还有人在替他们‘喊疼’,还有人在为他们‘拼命’。”
风里的桂花香更浓了,三个年轻人的声音飘得很远——那是属于基层的声音,是属于“想好好过日子”的人的声音。而这,或许就是新党“青年军”最动人的地方:他们没拿“宏大叙事”当幌子,而是把“和平统一”写进了“让中坜多开几家小吃店”的细节里,把“打爆”变成了“替小市民讨说法”的底气。
就像谭传绍最后说的:“我们不是来‘选官’的,是来‘当发声筒’的——把基层的话喊出来,把藏在‘政治正确’里的真相拆穿,让小市民也能‘站在政治的中心’。”这句话,比任何口号都让人觉得“实在”——毕竟,政治的本质,从来都是“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