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深圳一位“卷尺哥”火得发烫,连人民日报都为他点了赞——不是因为他搞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而是手里那把磨得发亮的钢卷尺,测出了街头巷尾最戳人的民生痛点。
2023年3月,“卷尺哥”拍了条1分20秒的视频:他骑电动车载着货物,被人行道上的限宽柱卡住差点摔下来,蹲在地上用尺一量,柱子间距才70厘米——比电动车把还窄10厘米。这条视频发在抖音上,算法像抓住了“民生水温计”,一下子推给几十万深圳网友。结果第二天早上,市政工人就带着工具来了,把限宽柱拓宽到90厘米。
从那以后,“卷尺哥”成了深圳街头的“民生质检员”:井盖凸起2厘米,他蹲下来量;天桥坡道太陡影响推婴儿车,他举着尺拍;小区门口盲道被共享单车占了,他用尺比着录视频。每条视频都像颗“小”,一炸就炸出部门的“快速反应”——不是怕“卷尺哥”,是怕算法背后千万双盯着的眼睛。
作为当过电视台编导的人,我太清楚以前的局限:那会做电视问政,得提前半个月调查、找当事人、剪素材,能上电视的都是“大问题”,像井盖、限宽柱这种“小事”根本排不上号。可现在不一样了,人人都有手机,个个都是“民生记者”,拍15秒视频比打热线电话管用十倍——算法把你的声音传出去,部门一看“这事儿得马上办”,当天就能有回应。
深圳的实践更让人意外:去年开始,他们主动从抖音、微信等40多个平台“捞线索”,至今已经发掘17万条民生问题。局长说“没盯着账号,但盯着民生事项的机制”——你看,不是“卷尺哥”有多牛,是算法把分散的聚成“精准信号”,政府接住了,“小事”就成了“大事”,“乱”就成了“治”。
有人担心“随手拍”会添乱?福州的龚灿宁早给出答案:他用“全民监督”账号拍了几百条工程隐患视频,每条都有回应、有结果。说到底,“卷尺”是桥不是武器,算法是罗盘不是洪水——它把市民的“吐槽”变成政府的“清单”,把“被动等”变成“主动办”。
最难得的是“卷尺哥”的清醒:他拒绝央视采访,说“别关注我,关注没解决的问题”。是啊,一把卷尺测不出“网红”,测得出“初心”;算法算不出“流量”,算得出“民心”。当越来越多“卷尺哥”站出来,当越来越多政府接住“卷尺信号”,那些街头的“小事”,就成了最暖的“民生答卷”。
现在再看“卷尺哥”的视频,他蹲在地上,尺尖顶着限宽柱,眼睛盯着刻度,认真得像在量一件宝贝。其实他量的哪里是柱子?是我们对日子的期待——出门不被卡、走路不被绊,这样的踏实,才是最实在的幸福。
就像人民日报说的:“天地之间有卷尺,算的是百姓的心。”一把普通的尺,测出的是最本真的民生,也测出了治理最该有的样子——不是喊口号,是办实事;不是等问题,是找问题。这样的“卷尺式治理”,越多越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