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例行记者会的一个提问,把中美经贸领域的“老话题”又拽回了公众视野——美国财长贝森特昨天放话,若中国继续实施稀土出口管制,美国可能会再次对华加征关税。这消息一出来,不少网友都在问:中方到底咋看?
其实答案藏在毛宁的回应里。面对法新社记者的直接提问,这位发言人先把话挑明了:“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政策,主管部门已经多次阐明立场。”言外之意很清楚——稀土是中国的战略资源,管制是主权范围内的事,没必要反复“拷问”。但更关键的是后面的话:“中美经贸团队吉隆坡磋商的成果摆在这里,对话和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,威胁和施压根本没用。”
这话不是空穴来风。就在两个月前,中美经贸团队刚在吉隆坡坐下来聊过,当时双方都承认“对话有进展”;再往前数,两国元首在釜山会晤达成的共识里,“管控分歧、推进合作”也是核心内容。换句话说,“用对话代替对抗”早就是两边都认可的方向,现在美国又拿“加征关税”当筹码,难免让人觉得“前脚刚握手,后脚就攥拳头”。
网友们的讨论也挺实在。有年轻网友在评论区说:“美国又来这套‘施压老把戏’,真当中国是软柿子?”做外贸的陈先生倒是更理性:“稀土确实是重要筹码,但真要是打贸易战,两边企业都得跟着遭殃。”我家楼下的王阿姨凑过来问:“加征关税是不是要涨物价?那咱们买进口东西岂不是更贵?”你看,不管是年轻人的“气不过”,还是从业者的“算细账”,或是长辈的“过日子顾虑”,绕来绕去都离不开一个理儿——对抗解决不了问题,只有坐下来聊,才能把事儿掰扯清楚。
毛宁回应里特意提到“落实釜山会晤共识”,其实就是在提醒:咱们之前说好了要“为中美经贸合作注入稳定性”,可别走着走着就忘了“初心”。中美经贸关系这么大的盘子,不是谁放两句狠话就能掀翻的——你怕“稀土卡脖子”,我在意“主权和发展”,但最聪明的办法,从来都是“坐在谈判桌前谈条件”,而不是“站在桌子后面放狠话”。
就像咱们重庆人常说的:“有话好好说,扯着嗓子喊没用。”中美之间的事儿,说到底还是要“讲规矩、守共识”——毕竟,对话合作的红利,可比对抗施压的代价大得多。